矛盾宣言|我靠思考死亡豢养生命的烟火——问渡司首航日志:50岁开始做意义掮客

问渡司首航:在矛盾与未完成中探寻生死智慧

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,生死宛如两座遥相呼应的灯塔,既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,又投下令人敬畏的阴影。我们常常在生的喧嚣中忙碌奔波,却又在某个静谧的瞬间,被死亡的念头悄然叩响心门。而我,一个自称半隐者的生死学爱好者,就在这看似荒诞的旅程中,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探索——问渡司首航,试图在矛盾与未完成之间,寻得生死之间的微妙平衡。

半隐者问渡司-矛盾宣言思考死亡豢养生命的烟火图片

无保之人的荒诞觉醒

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窗前,我像往常一样站在洗漱台前刷牙。牙膏的泡沫在嘴角泛起,思绪却在这平凡的瞬间飘向了远方。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事实如闪电般划过脑海:我这个整日沉浸在生死哲学讨论中的人,竟然连一份最基础的人寿保险都没有。

庄子曾描绘过一位“善游者数能,忘水也”的渔夫,他在水中穿梭自如,仿佛与水融为一体,忘却了水的存在。而我,恰似这位渔夫,日日与死亡对谈,在生死的哲学海洋中遨游,却忘了给自己系上一条救生绳。在马来西亚炽热的烈日下,我的肉身如同在裸奔,既没有保险的庇护,也没有遗嘱的安排。

《孝经》中那句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的话语,如洪钟般在我心中回响。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古人的教诲背道而驰,这种矛盾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。孔子曾言“暴虎冯河——徒手搏虎,徒步渡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”,而我,不正活成了夫子最不待见的那种人吗?在生死的边缘徘徊,却毫无保障,这种鲁莽与无知让我感到一丝惶恐。

于是,在问渡司开张的首日,我郑重地给自己列下了一张清单:购买人寿保险、思考死亡的本质、把前两项合并成一个行为艺术。这看似简单的三项待办事项,却蕴含着我对生死问题的重新审视。购买保险,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与保障;思考死亡的本质,是对哲学追求的坚守;而将两者合并成行为艺术,则是我试图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的尝试。

然而,三个月过去了,这张清单依然静静地躺在草稿状态。这种未完成的状态,并非是我的懒惰或拖延,而是我向死而生的独特方式。在这个快节奏、追求效率的时代,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一切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,追求完美的结果。但我却在这未完成中,找到了一种对抗死亡焦虑的力量。拖延,成为了我与死亡对话的一种方式;无序,则是我解构生命意义的独特途径。就像一幅未完成的画作,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,每一次的停顿与思考,都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。

保单与《道德经》的辩证之舞

保险经纪人的来电,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我平静的思绪湖面,泛起了层层涟漪。当时,我正在研读《道德经》第十三章: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”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,与书中的文字形成了绝妙的反讽。经纪人在热情地推销着肉身保障,而我却在思考如何超越肉身的束缚。

“先生,我们的终身寿险计划……”他的声音充满了诱惑。
“老子说,外其身而身存……”我试图用古老的智慧来回应。
“包含重大疾病保障……”他继续介绍着产品的优势。
“庄子云,安时而处顺……”我沉浸在自己的哲学世界里。
“还有意外身故赔偿……”他的声音有些急切。
“佛经讲,无我相人相……”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越世俗的时空。

这场鸡同鸭讲的对话,最终以我答应“再考虑考虑”而告终。《周易》中说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,而我正深陷于这种困境之中。我既渴望悟道,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自由;又舍不得弃器,对现实生活中的保障有着本能的依赖。

于是,我发明了一种独特的“量子投保法”。周一,我会下定决心购买保险,仿佛要融入这个世俗的世界,寻求一份安稳;周二,我又会觉得肉身虚幻,保险不过是身外之物,追求精神的自由才是生命的真谛;周三,我处于一种叠加态,既想买又不想买,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;周四,我会忘记这回事,让生活的琐事将这份纠结暂时掩埋;周五,一切又循环往复,如同一个无尽的轮回。

这种薛定谔式的风险管理策略,看似荒诞可笑,却完美诠释了我作为半隐者的生活艺术。我永远在买与不买之间,在保与不保之际,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性,成为了我生活的调味剂。它让我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,既不被世俗的欲望所束缚,也不完全脱离现实的生活。就像量子世界中的粒子,既具有粒子的特性,又具有波动的特性,我的生活也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不定,充满了无限的可能。

死亡诗社与账单的交响乐章

整理书桌时,三张并排的纸条映入我的眼帘,它们如同三把钥匙,打开了我精神世界的大门。一张是王阳明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”的摘抄,那刚劲有力的字迹,仿佛在诉说着圣贤的豁达与坦荡;一张是信用卡还款提醒,冰冷的数字提醒着我世俗的债务与责任;还有一张是随手写的墓志铭草稿,那潦草的字迹中蕴含着对生命终点的思考与期待。

这三样东西,构成了我独特的精神资产负债表。左边是圣贤语录带来的心灵增值,它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,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滋养与升华;右边是世俗债务造成的价值缩水,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与无奈,让我明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。而问渡司的使命,就是帮助像我这样的人找到平衡点,在精神与物质之间搭建一座桥梁。

《金刚经》中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”然而,水电费账单的实体感却如此强烈,它无情地打破了我对虚幻世界的幻想。我尝试用禅宗公案的心态看待ATM机,将插卡视为万缘放下,将输入密码视为不思善不思恶,将查询余额视为明心见性,将取款视为随缘度日。然而,这种修行方式并没有让我摆脱贫穷的困扰,反而让贫穷变得很有哲理。

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我们常常被金钱和物质所迷惑,追求着无尽的财富和享受。然而,当我们静下心来,思考生命的意义时,却发现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。就像我,虽然身处贫穷之中,但却在思考生死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富足。这种矛盾的体验,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。

未完成的往生准备与庄子的智慧共鸣

按照佛教传统,修行人应该常念“死想”,提前准备往生事宜。我也为自己列出了一份往生准备清单,然而,这份清单却充满了未完成的美学。

学习《西藏度亡经》,进度仅仅停留在0.1%。每一次翻开那厚重的书页,试图探寻其中的奥秘时,却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,或者被书中的深奥哲理所困扰,难以继续深入。挑选往生被图案,我收藏了15个虾皮链接,每一个链接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选择,但我却始终无法做出决定。练习临终正念,通常在失眠时进行,然而,在寂静的夜晚,当思绪如潮水般涌来时,我却往往无法集中精力,陷入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之中。整理遗物,每次都以怀旧分心告终,那些承载着回忆的物品,让我沉浸在过去的情感中,无法自拔。

这种未完成美学的死亡准备,意外地符合庄子“方生方死”的智慧。庄子认为,生与死是一体的,它们相互依存,相互转化。既然生死本是一体,那么准备与不准备又有何分别呢?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,但我们可以掌控生命的质量。在准备往生的过程中,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会珍惜当下,活在当下,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。

某日,我突发奇想,要给自己的骨灰盒设计二维码,扫码可以观看生前制作的哲学短视频。这个点子完美融合了儒家的慎终追远、道家的齐物思想、数码时代的传播需求和个人品牌的死后经营。然而,当我构思到一半时,却发现微信视频号可能比我的寿命还长,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遂作罢。这种半途而废,并没有让我感到沮丧,反而成就了另一种形式的圆满。它让我明白,生活中并不需要追求完美,有时候,不完美也是一种美,它让我们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,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。

矛盾者的生存之道与中庸的另类诠释

作为一个没有保险的生死学爱好者,我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警示意义。我用《心经》“照见五蕴皆空”来面对医疗账单,试图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金钱的得失;以“君子居易以俟命”的态度忽略体检报告,将命运交给上天,不过分担忧未来的健康问题;把银行存款不足当作修习“少欲知足”的助缘,在贫穷中寻找内心的富足;将房东催租视为“逆增上缘”的修行机会,在压力中锻炼自己的意志。

问渡司的船舱里,满载着这类荒诞的生活智慧。我们不像高僧大德那样彻底超脱,能够放下一切世俗的烦恼,追求精神的永恒;也不像世俗之人那样全心投入,为了金钱和名利不择手段。我们在中间地带摇摆,把矛盾活成一种艺术形式。

《中庸》说“致中和”,而我的版本是“致矛盾”。我一边读《无常经》,感受生命的无常与脆弱;一边等Grab送餐,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。我既研究往生仪轨,思考生命的终点;又计较外卖运费,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琐事。我白天写存在主义文章,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;晚上算水电费,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。我在殡仪馆谈性价比,思考生死之间的成本与效益;在超市思考轮回,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生死哲学联系起来。

这种分裂的生活方式,反而让我找到了一种奇特的平衡感。就像苏轼《定风波》里写的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当矛盾成为常态,我们就不再被矛盾所困扰,而是能够在矛盾中找到和谐与统一。在生死的探索之旅中,我们不必追求绝对的答案,也不必逃避现实的矛盾。我们可以像问渡司的首航一样,在矛盾与未完成中,勇敢地前行,探寻属于自己的生死智慧。

问渡司首航,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。它让我明白,无保之人最适合思考死亡,因为我们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,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;未完成就是最好的完成,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断地成长与进步,不断地探索与发现;矛盾是最高级的人生算法,它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,在生死的边缘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。让我们带着这份智慧,继续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,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。

留下评论